三十二相
基本解釋
佛教語。謂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種不同凡俗的顯著特征,與微細特征八十種“好”,合稱“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纖長、金色、丈光、身如師子、廣長舌、紺青眼、頂成肉髻和眉間白毫等相。各經所舉略有出入。詳見《大智度論》卷四。 唐 歐陽詹 《福州南澗寺上方石像記》:“亭亭厥心,隱出真像三十二相。”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獨殿以居之,翼二菩薩於左右,三十二相足,八十種好具。” 清 趙翼 《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賦謝》詩:“惜哉丈六身,縮作三寸小,難具三十二相,八十一種好。”
成語(Idiom):三十二相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shí èr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的相貌豐富多變,變化多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十二相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佛陀具備的32種特殊相貌特征。在漢語中,三十二相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相貌變化多樣,豐富多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十二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相貌變化多端,可以用于夸獎或者諷刺一個人的相貌變化多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十二相最初源自佛教經典《佛說三十二相品經》。其中描述了佛陀的32種特殊相貌特征,如鴿胸、象腹、千眼等。后來,這個概念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相貌變化多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十二相是一個名詞性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的臉上三十二相,時而嬌羞,時而冷漠。
2. 這個演員真是三十二相,每個角色都演得栩栩如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佛教中的三十二相的特殊相貌特征,如鴿胸、象腹、千眼等,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佛教中的三十二相的知識,以及其他與相貌相關的成語,如“千姿百態(tài)”、“五官端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臉上三十二相,時而開心,時而難過。
2. 初中生:這個演員的表演真是三十二相,每個角色都演得非常逼真。
3.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的形象真是三十二相,表面上一套,背后又是另一套。
4. 大學生:他的相貌真是三十二相,每次見面都有不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