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齧
基本解釋
謂水侵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 華陰縣 東七級 趙村 ,村路因水嚙成谷,梁之。” 元 劉永之 《送羅與敬歸西昌》詩:“石扶壞道通高閣,水嚙危沙見古城。”《清史稿·循吏傳三·狄尚絅》:“ 南康 治濱湖……迤東水嚙,浸及城址。”
成語(Idiom):水齧
發音(Pronunciation):shuǐ n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些人為了小利而不擇手段,連自己原本的道德底線也不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水齧是由“水”和“齧”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水指的是水流,齧指的是啃咬。這個成語比喻一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像啃咬水流一樣,不顧一切地損害自己的道德底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為了小利而不擇手段、不顧道德底線的人。可以用在討論商業行為、政治手段、個人行為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謝安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謝安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非常注重廉潔自律。有一次,有人給他送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利用職權為他辦點事情。謝安沒有接受這個請求,而是將信扔進了水中。他的朋友問他為什么這樣做,謝安回答說:“水能齧舟,亦能載舟。”他的意思是,水可以啃咬船只,也可以支持船只,他不想為了小利而破壞自己的廉潔形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水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為了貪污腐敗,不惜水齧自己的道德底線。
2. 他為了升職加薪,不擇手段地水齧同事。
3. 這個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利潤,不顧員工的權益,水齧了自己的聲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水齧”這個成語與“啃咬水流”的形象聯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廉潔文化,以及道德底線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飲鳩止渴”、“舍本逐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為了考試作弊,不顧道德底線,水齧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初中生:這個運動員為了贏得比賽,使用興奮劑,水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不擇手段地水齧競爭對手。
大學生:這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了環境保護,水齧了自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