圻堮
成語(Idiom):圻堮(qī ér)
發音(Pronunciation):qī é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言行不正,品行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圻堮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圻”和“堮”兩個字組成。圻指的是小河的支流,堮指的是河水淤積,形成小堤。引申為人行為不正,品行敗壞。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不正,品行敗壞,有損社會公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圻堮一詞多用于貶義,可以用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品行不端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圻堮的故事并不多見。根據一些古代文獻記載,圻堮最早出現在明代杜甫的《送別》詩中:“不堪圻堮,萬里孤行。”這個詩句中的“不堪圻堮”形容了詩中人物的悲慘境遇,從而引申為品行敗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圻堮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說話不算話,做事不擇手段,真是個圻堮之徒。
2.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不正當手段,真是個圻堮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圻堮的發音“qī ér”與“欺騙”進行聯想,因為圻堮形容的是一個人的品行敗壞,與欺騙行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形容品行敗壞的成語,如“敗壞風氣”、“品行不端”等,了解更多類似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說謊,偷別人的東西,是個圻堮的孩子。
2. 初中生:他作弊考試,欺負同學,真是個圻堮之徒。
3. 高中生:他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是個圻堮的官員。
4. 大學生:他以權謀私,不顧大眾利益,真是個圻堮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