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枹
成語(Idiom):秉枹(bǐng zhā)
發(fā)音(Pronunciation):bǐng z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秉持正義、公正,不偏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秉枹出自《左傳·僖公十三年》:“秉枹之義,如枹木中正,不可偏倚也。”秉枹形容一個人秉持正義、公正,不偏袒,不偏向任何一方,能夠公正地處理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秉枹常用于形容公正、不偏袒的行為,多用于正式場合,如法庭審判、公職人員的公正執(zhí)法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左傳·僖公十三年》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季札的人,他被任命為官員后,秉持正義,不偏袒,公正地為人民服務。后來,人們用“秉枹”來形容他的行為,表示他的公正和正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秉枹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法官,他一直秉枹公正地審判每一個案件。
2. 這位領導在處理矛盾糾紛時,總是秉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秉枹”理解為一個人用枹木支撐著身體保持平衡,枹木是直的,不偏倚。因此,秉枹就是形容一個人保持公正、不偏袒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公正、正義的成語,如“公正無私”、“義正辭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考試中秉枹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
2. 初中生:學生會主席在處理糾紛時應該秉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3. 高中生:法官在審判案件時必須秉枹公正,不受任何干擾。
4. 大學生:作為一名領導,應該秉枹公正地處理每一個問題,不偏袒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