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齪
成語(Idiom):擺齪(bǎi chuò)
發(fā)音(Pronunciation):bǎi ch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表現(xiàn)出傲慢自大、狂妄不遜的態(tài)度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擺齪形容人擺出傲慢自大、狂妄不遜的態(tài)度或行為,不顧他人感受,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表現(xiàn)出傲慢自大、不顧他人感受的態(tài)度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擺齪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傲慢自大的宰相,他不顧百姓的疾苦,只顧自己的私利。因此,人們用“擺齪”來形容這種傲慢自大的態(tài)度或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擺齪地拒絕了別人的幫助。
2. 這個人總是擺齪,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擺齪”理解為“擺出龍”的姿態(tài),象征著傲慢自大的態(tài)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傲慢自大相關的成語,如“目中無人”、“自命不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擺齪,從不和我們一起玩。
2. 初中生:那個同學擺齪地拒絕了老師的建議。
3. 高中生:他的成績很好,但他總是擺齪,不愿意幫助別人。
4. 大學生:那個同學擺齪地拒絕了大家的合作建議,導致項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