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基本解釋
[釋義]
(名)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構成]
偏正式:人(性
[例句]
不通人性。(作賓語)
[反義]
獸性
詳細解釋
◎ 人性 rénxìng
(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不通人性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宋 歐陽修 《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因物而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
(2).猶人情。指禮節應酬等習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 屈支國 ?!?br>(3).猶人情。恩惠;情誼。《西游記》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 唐僧 就緒緒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br>(4).猶人情。人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蕭紅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 楊朔 《印度情思》:“ 赭堡 還有象,更通人性。”
成語(Idiom):人性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天性、本性,也指人的品性、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性是指人類所固有的天性和本質,包括人的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它是人類共同的特征,與生俱來,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人性既包括人的善良、正直、寬容等積極品質,也包括人的自私、貪婪、冷漠等消極品質。人性是人類行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們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的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性常常用來描述人類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可以用于談論人的本性、品質、道德觀念等方面。例如,在討論人類的善惡、道德標準時,可以使用人性這個詞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性這個詞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人性被認為是人的天賦品質,是人類共同的本性。后來,人性這個詞語逐漸擴展到了更廣泛的領域,成為了描述人類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性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性本善,但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有時會變得自私起來。
2. 這個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性,有時人們的行為很難預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人的天性、品質以及人類行為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人性這個詞語。例如,將人性與善良、正直、自私、貪婪等詞語進行聯系,幫助記憶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人性相關的成語,例如“人心不古”、“人情冷暖”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各個方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人性本善,我們應該努力做一個好人。
2. 初中生:人性的復雜性使得人們的行為很難預測。
3. 高中生:在探討人性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考慮到個體差異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4. 大學生:人性的多樣性使得社會更加豐富多元。
5. 成年人:了解人性的本質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