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狀
基本解釋
(1).指形貌丑陋。《后漢書·周燮傳》:“ 燮 生而欽頤折頞,丑狀駭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 李牧 愧長袖, 郤克 慙躧步,良時不見遺,丑狀不成惡。”
(2).指丑惡的行為。《新唐書·元載傳》:“會 李少良 上書詆其丑狀, 載 怒,奏殺 少良 。”
成語(Idiom):丑狀(chǒu zhuàng)
發音(Pronunciation):chou zhua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丑陋不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丑狀是由形容詞“丑”和名詞“狀”組成的成語。形容事物丑陋不堪,指外表或形態丑惡、不美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丑狀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外貌、行為或作品的質量低劣、不雅觀。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相貌丑陋、舉止不雅,或者評論一件事物的品質低劣、不符合美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古者周公封于齊,齊人以丑狀來見,周公曰:‘吾聞丑者不來見,何也?’曰:‘齊人皆丑,丑者故來。’周公曰:‘若然,吾亦丑矣。’”這個故事表達了周公對丑陋的寬容和理解,人們因此用“丑狀”來形容丑陋不堪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的丑狀真是難看極了。
2. 他的舉止丑狀,給人留下了極其糟糕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丑狀”這個詞語的發音,將其與“丑狀”的含義聯系起來。同時,可以通過觀察丑陋的事物或者回憶丑陋的場景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丑狀”之外,還有一些與丑陋相關的成語,如“丑態百出”、“丑惡不堪”等,可以進一步了解和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丑狀讓全班同學都捧腹大笑。
2. 初中生(13-15歲):她的丑狀讓她在同學中失去了人氣。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丑狀給他的形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作品的丑狀讓人難以接受,完全不符合審美觀。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的丑狀讓人感到不舒服,完全沒有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