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基本義:器物圓口的直徑。
(2) (名)基本義:指要求的規格、性能等。
[構成]
偏正式:口(徑
[例句]
這臺折射望遠鏡的口徑是130毫米。(作主語)
英文翻譯
1.(器物圓口的直徑) bore; caliber
2.(泛指要求的規格、性能等)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3.(比喻說話的內容) statement
詳細解釋
◎ 口徑 kǒujìng
(1) [caliber]∶槍、炮管的內直徑。線膛武器指兩條相對陽線間的距離
(2) [aperture;bore]∶管子的內徑(如皮下注射針頭或炮管的)
(3) [diameter of opening]∶器物圓口的直徑
天文臺裝有口徑130毫米折射望遠鏡,供人們觀察星空
(4) [requirement;specification;line of action]∶比喻對問題的看法或處理問題的原則
統一口徑
(1).器物圓口的直徑。《禮記·投壺》:“壺頸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徑二寸半。”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 黃縣 庫中存一古器,口徑一尺四寸五分,腹深二寸七分強。”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現所存手槍九枝……以為時久,故手槍子彈之大小,多不合於口徑。” 洪深 《劫后桃花》二:“碧草綠樹間,暗藏著十余寸口徑的重炮。”
(2).比喻對問題的看法或處理問題的原則。 袁靜 《伏虎記》第三八回:“可是首長們好象是統一了口徑,都親切地安慰她,鼓勵她。”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五五章:“他們找到區里幾個負責人一談,正好他們區里也有這個打算,雙方對上口徑,談得投機。”
成語(Idiom):口徑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或說話的方式、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徑是指人的言辭或說話的方式、態度。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說話的準確度、得體程度、公正性以及表達的能力。口徑也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徑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辭或說話的方式。它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和說話的準確度,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的言辭不當或態度不端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制造。在古代,軍隊使用的火炮和大炮有著不同的口徑。口徑大的火炮能夠發射更大的炮彈,威力更大。口徑小的火炮則發射小型炮彈。因此,口徑成為評價火炮威力大小的標準。后來,這個詞語被引申為評價人的言辭或說話方式的標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徑是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口徑很準確,說話總能抓住重點。
2. 她的口徑很恰當,總能用恰到好處的話語安慰別人。
3. 這個政治家的口徑非常狡猾,總能找到合適的說辭來應對各種情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口徑”與“火炮”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口徑大的火炮發射的炮彈威力更大,口徑小的火炮發射的炮彈威力較小。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口徑在成語中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辭和說話方式相關的成語,如“言之鑿鑿”、“言而有信”等,進一步擴展對言辭和說話方式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用正確的口徑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他的口徑很犀利,總能用合適的話語打動人心。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我們需要運用恰當的口徑來爭取勝利。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公眾演講者,我的口徑必須準確無誤,以便有效地傳達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