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佛閣
基本解釋
遼 代名勝。在今 北京 西郊 香山 ,現僅存遺址。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山川》:“ 仁佛閣 在 香山寺 后最高處。 遼 時游玩之所,今存遺址。”
成語(Idiom):仁佛閣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fó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有仁慈心腸的人,也指有慈悲心腸的佛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佛閣一詞由“仁”、“佛”和“閣”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仁”表示仁慈、善良的品質,“佛”指佛陀、佛教,“閣”則表示寺廟、建筑物。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具有仁慈心腸的人,或是一個慈悲心懷的佛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具有仁慈、善良的品質,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佛寺具有慈悲的氛圍。它可以用在口語、書面語和文學作品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仁佛閣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在該故事中,主人公建造了一個名為“仁佛閣”的佛寺,寺廟內的僧人都具有仁慈心腸,因此寺廟成為了人們心靈的避風港。這個故事通過寺廟的名字,鼓勵人們向善行善,具有仁慈心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佛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仁”、“佛”和“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他人總是充滿仁佛閣的態度。
2. 這座佛寺被人們稱為仁佛閣,因為里面的僧人都非常慈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仁佛閣”與具有仁慈、善良形象的人或佛寺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佛寺里面有一位慈悲心懷的佛陀,接待著需要幫助的人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佛教和仁慈的知識,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文化和佛教教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像仁佛閣一樣,對待他人要有愛心。
2. 初中生:我們要培養仁佛閣的品質,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3. 高中生:他的行為充滿了仁佛閣的精神,他總是樂于助人。
4. 大學生:我們應該用仁佛閣的態度對待社會問題,關心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