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犯
基本解釋
指稱觸犯。 明 文徵明 《題李四臺千文》:“蓋 祥符 五年始上 圣祖 尊號,詔天下不得斥犯二字。”《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圣祖 名上曰 玄 ,下曰 朗 ,不得斥犯。”
成語(Idiom):斥犯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f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責罪犯,譴責犯罪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犯是由動詞“斥”和名詞“犯”組成的成語。斥有指責、譴責之意,犯指犯罪、違法之人。斥犯表示對罪犯進行譴責、指責的意思,強調對犯罪行為的不容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犯常用于譴責犯罪行為、批評罪犯的場合。可以用來表達對犯罪行為的憤怒和不滿,以及對罪犯的譴責和聲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犯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六國年表》。故事中,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曾經有一次巡視國內,他看到有人犯罪,就親自下令將罪犯斬首。齊宣王的這個行為被后來的人稱為“斥犯”,意為斥責罪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公開斥犯,表達了對犯罪行為的強烈譴責。
2. 這個社會不能容忍犯罪,我們要共同斥犯,維護社會和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高聲指責一個罪犯,用力斥責他的犯罪行為,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斥責”、“犯罪”等,了解更多與犯罪行為相關的詞語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遠離犯罪,我們要斥犯,守護社會安寧。
2. 初中生:我們要向好人學習,向壞人斥犯,不讓犯罪行為蔓延。
3. 高中生:犯罪行為嚴重損害社會利益,我們要積極斥犯,維護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