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士
基本解釋
(1).不足道的小事。士,通“ 事 ”。《文選·潘岳<秋興賦>》:“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 呂延濟 注:“草木榮悴,誠為末事,且猶有感,況惟人情善惡乎!”士,一本作“ 事 ”。 清 黃景仁 《城南晚步》詩:“山邱忽零落,顧影馳暉飄。所以古先哲,相勉唯濁醪。無為末士感,永貽來世嘲。”
(2).指淺薄平庸的讀書人。 清 姚鼐 《復秦小峴書》:“天下之大,要必有豪杰興焉,盡收具美,能祛末士一偏之蔽,為羣材大成之宗者。”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孔廣森》:“末士明經,原求青紫,但遵甲令,粗知帖括之詞,疇克庚言。”
成語(Idiom):末士(mò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mò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末尾的士兵,比喻在最后階段起作用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士一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破釜沉舟,與劉邦決戰于垓下,項羽派遣末士劉賈前往勸降劉邦。劉賈在劉邦面前稱頌了項羽的英勇,但是最后劉賈還是轉身離開,沒有勸降劉邦。這個故事中的末士就是指在最后關頭起作用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關鍵時刻起作用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來形容比賽中最后時刻起作用的替補球員,或者比喻在工作中最后階段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末士一詞源于古代戰爭。在古代戰爭中,末士是指在決戰之時派遣出去的特殊士兵,他們的任務是在最后階段起到決定性作用。這個詞語后來被引申為比喻在最后關頭起作用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比賽的最后關頭,他上場成為了末士,為球隊贏得了勝利。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將取決于末士的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末士與最后兩個字音近來記憶,表示在最后階段起作用的人或事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兵種,了解不同兵種的特點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最后一分鐘,小明上場成為了末士,幫助我們班贏得了足球比賽。
2. 初中生:他在考試前幾分鐘突然發揮出色,成為了我們班的數學末士。
3. 高中生:在大學申請的最后階段,她的優秀表現成為了她申請成功的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