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經
基本解釋
古代講禮節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 孟卿 ,善為《禮》、《春秋》…… 孟卿 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 喜 從 田王孫 受《易》。”《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按當作“十七”)篇。”按,所云《禮》、《禮經》、《禮古經》,即謂《儀禮》。 清 皮錫瑞 《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后《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成語(Idiom):禮經 (lǐ jīng)
發音(Pronunciation):lǐ j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經是指《禮記》,是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之一。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懂得禮儀和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經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禮記》,這是一部記錄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書籍。禮經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懂得禮儀和規矩,能夠恰當地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經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一個人非常懂得禮儀和規矩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在公共場合表現得非常得體,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時,可以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禮經。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記》是由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學生及其后繼者編纂而成的。這本書記錄了古代中國的禮儀制度,對于古代社會的禮節規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常用“禮經”來形容一個人懂得禮儀和規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經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是名詞,表示禮儀;“經”是名詞,表示經典著作。兩個字都是單音節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聚會上的舉止非常得體,真是個禮經。
2. 她對長輩非常尊重,懂得如何恰當地行為,真是個禮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禮經”這個成語與《禮記》這本書聯系起來,記住它的基本含義。此外,可以通過觀察并模仿懂得禮儀的人的行為舉止,加深對“禮經”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傳統禮儀制度和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禮記》這本書,了解更多關于古代中國禮儀制度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場莊重的開學典禮,大家都穿著整齊的校服,像個小禮經一樣。
2. 初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在畢業典禮上發言,我一定會表現得像個真正的禮經。
3. 高中生:在外出實習的時候,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一個懂得禮儀的禮經。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形象,以禮經之姿示人。
5. 成人:在商務場合,懂得如何恰當地行為舉止非常重要,一個真正的禮經會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