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guī mǎ fàng niú ㄍㄨㄟ ㄇㄚˇ ㄈㄤˋ ㄋㄧㄨˊ歸馬放牛(歸馬放牛)
謂戰爭止息,不再用兵。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穎達 疏:“此是戰時牛馬,故放之,示天下不復乘用。”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周王 伐 商 ,一戎衣而天下大定。歸馬放牛,偃武修文,是識‘武’字者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駕》:“時國家復 河 湟 ,故地有歸馬放牛之象。”亦省作“ 歸馬 ”。 清 顧炎武 《復遲明府書》:“ 渭水 春耕,但見哀鴻之羽, 桃林 夜雪,未逢歸馬之時。”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歸馬放牛
成語(Idiom):歸馬放牛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mǎ fàng n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歸還了馬,卻放錯了牛。比喻處理事情不得法,弄錯了對象或方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歸馬放牛”是指某人本意是歸還馬,卻放錯了牛。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某人在處理事情時弄錯了對象或方向,導致結果與本意相反。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本末倒置”或“弄錯了重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處理事情時弄錯了對象或方向,導致結果與本意相反的情況。比如,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工作中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或者在學習中弄錯了重點,導致學習成果不佳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歸馬放牛”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農民借了一匹馬,用來耕地。在歸還馬的時候,他卻將馬放在了別人家的牛棚里,而將牛放在了馬棚里。這個故事就是“歸馬放牛”成語的由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歸馬放牛”的結構比較簡單,由三個詞組成,分別是“歸馬”、“放”和“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卻歸馬放牛,最終導致問題更加復雜了。
2. 這位領導在工作中經常歸馬放牛,導致團隊的工作效率低下。
3. 學生們在考試中歸馬放牛,沒有掌握重點知識,所以成績不理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歸馬放牛”與故事起源聯系起來記憶。想象一個農民在歸還馬的時候將馬放在了牛棚里,將牛放在了馬棚里的情景,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成語的故事和用法,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書籍或參考在線資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本來要交作業的,卻歸馬放牛,把作業交給了別的同學。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歸馬放牛了,把時間都浪費在玩游戲上了。
高中生:他在復習考試的時候歸馬放牛,把時間都花在了不重要的知識點上了。
大學生:他明明是要找工作的,卻歸馬放牛,把時間都花在了娛樂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