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罍
成語(Idiom):食罍(shí léi)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lé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吃散塊肉,而不肯吃精美的肉。比喻對一般的東西不滿足,只追求最好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食罍”源于《左傳·僖公五年》:“食散塊肉,不食精肉。”原意為吃散塊肉,而不肯吃精美的肉。后來引申為比喻對一般的東西不滿足,只追求最好的。形容人對物質享受有很高的要求,不滿足于平凡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追求高品質、高標準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來形容對待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有很高要求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周宣公的貴族,他非常喜歡吃牛肉。有一次,周宣公的廚師燉了一鍋好吃的牛肉,但是他卻不肯吃,而是吃了一些普通的散塊肉。他的臣子問他為什么不吃好吃的牛肉,他回答說:“我吃散塊肉,不吃精肉。”從此,人們用“食罍”來形容對一般的東西不滿足,只追求最好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食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于衣食住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真是個食罍的人。
2. 這家餐廳的菜品都是精心制作的,不愧是食罍之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面前有一盤普通的散塊肉和一盤精美的肉,他選擇了吃散塊肉,表示他是一個食罍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追求高品質相關的成語,如“精益求精”、“錦上添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媽媽做了一桌好吃的飯菜,但我只想吃果凍,我是個食罍的孩子。
2. 初中生(14歲):我對于自己的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只追求最好的,可以說是個食罍的人。
3. 高中生(17歲):我對于選擇大學的要求很高,只想進入最好的學府,因為我是個食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