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覈
糠覈(kāng hè)
發音:kāng hè
基本含義:形容人的品行高尚,不畏艱辛,不計較個人得失。
詳細解釋:糠覈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糠指稻谷的外殼,覈指篩選。糠覈的意思是通過篩選糠粃,把糠粃留下來,把谷粒取出來。引申為人的品行高尚,能夠舍小家為大家,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愿為大眾付出。
使用場景:糠覈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高尚,不畏艱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場景。可以用來贊美那些為社會、為大眾默默奉獻的人,或者形容一個人的高尚品格。
故事起源:糠覈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四年》中。故事中,齊國的大夫孟孫將自己的家產分給了窮人,只留下了一些糠粃給自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糠覈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成語結構:糠覈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糠覈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
1. 他一直默默奉獻,真是個糠覈之人。
2. 面對困難,他從不退縮,展現出了糠覈的品質。
記憶技巧:可以將“糠覈”這個成語與“高尚品行”、“無私奉獻”等詞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高尚品質、無私奉獻的成語,如“舍己為人”、“忘我工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經常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糠覈之人,要樂于助人,幫助別人。
2. 初中生:我的爸爸媽媽都是糠覈之人,他們經常為我們付出很多,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個有糠覈精神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讓更多的人受益。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