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蒭挽粟
基本解釋
同“ 飛芻輓粟 ”。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安邊》:“然則王師初發之歲, 河西 供役之年,飛蒭輓粟,十室九空,數郡蕭然,五年不復。”
成語(Idiom):飛蒭挽粟(fēi zhāo wǎn sù)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zhāo wǎn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才出眾、能力超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蒭挽粟中的“蒭”是指蒲草,古代用來編制箭筒。而“粟”是指谷物,食物的一種。成語的意思是指人才像飛蒭一樣,能夠在高空中飛翔,又像挽粟一樣,能夠在田間勞作。意味著人才既有高超的才能,又能夠實際動手做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人才出眾、能力非凡的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秋水》:“莊子曰:‘魚,我所欲也;蓺,亦我所欲也。’涉江而不顧,側芳其香,而沒喪其鱗,終身不忘江湖之樂。蒲筱之濱,其莖亦屈,何可久焉?男兒之好也,豈特一魚、一蓺者哉?‘飛蒭’之志,不可勝舉也!然而竊短竊讓者,竊竊然喪其鱗也。”這個故事中的“飛蒭”就是指才能出眾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飛蒭+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校里是飛蒭挽粟,成績優秀,才藝出眾。
2. 這位年輕的企業家是當之無愧的飛蒭挽粟,他的創新思維和執行能力都非常出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飛蒭”想象成一只在高空中飛翔的鳥,而“挽粟”則是在田間勞作的農民。聯想這個形象,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箭術和農耕文化,深入理解成語的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班上的飛蒭挽粟,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這位運動員是真正的飛蒭挽粟,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超群的才能。
3. 高中生:她是學校的飛蒭挽粟,不僅成績優秀,還在各種社團活動中表現出色。
4. 大學生:他在學術界是飛蒭挽粟,發表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5. 成年人:這位企業家是真正的飛蒭挽粟,他的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