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黏
成語(Idiom):霑黏
發音(Pronunciation):zhān n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附和別人的意見,黏著在別人身上,不敢離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霑黏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組成的成語。“霑”指附著、粘附,“黏”指黏附、粘著。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在意見、行為等方面緊緊跟隨、附和別人,不敢獨立思考,缺乏獨立的見解和主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貶義,形容某人在某個問題上完全沒有自己的立場,盲目追隨他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卷五十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晉朝時期,有一個叫楊駿的官員,他因為害怕得罪權勢人物,總是黏附在他們身邊,附和他們的意見,不敢有自己的主張。后來,這個故事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盲目追隨他人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霑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總是霑黏在老板身邊,從來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
2. 這個政治家一直霑黏在權力者身邊,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立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霑黏”與“黏在”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黏在別人身上,不敢離開的形象,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立場相關的成語,如“獨善其身”、“獨立自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學生總是霑黏在老師身邊,從來不敢離開。
初中生:我不喜歡那個同學,他總是霑黏在別人身上,沒有自己的主見。
高中生:在政治課上,老師鼓勵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成為霑黏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