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賦
基本解釋
主要的賦稅。指地丁稅。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繇賦》:“賦分二等:曰正賦,即起運存留正供,每年候府奉部札,酌歲所急,多寡微有差。”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催征》:“田之所稅為糧,人之所供為丁,統正賦之名,曰:地丁。”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下》:“薄於正賦而厚於雜賦。正賦,耳目之所先也;雜賦,其所后也。”
成語(Idiom):正賦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詩文中的正式賦體,也泛指正式的賦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賦是古代文學中的一種文體,是指按照一定的格式、韻律和格律創作的正式詩文。正賦要求嚴格,包括字數、格律、韻律等方面的要求,常用來表達對君主的贊美、祝賀或詠史等內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賦是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于古代詩詞、文章、賦文等作品中。在現代生活中,正賦的使用場景相對較少,但了解正賦的概念和特點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以及欣賞古代文學的魅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古代,正賦是一種正式的文體形式,被廣泛用于表達對君主的贊美和祝賀。正賦的發展和演變與古代文化的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賦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正”表示正式、規范,而“賦”表示賦體文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作品仿佛是一首首正賦,讓人嘆為觀止。
2.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很像正賦,格律規范,韻律優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賦”拆分為“正”和“賦”兩個字,其中“正”表示正式、規范,而“賦”表示賦體文學。可以通過聯想這兩個字的含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正賦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古代文化的特點。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如《詩經》、《楚辭》等,深入了解正賦在古代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舉辦了一次正賦比賽,同學們都很認真地創作了自己的作品。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學習古代文學,我們剛學了正賦這個詞,感覺很有意思。
3. 高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正賦,我正在努力學習格律和韻律的要求。
4. 大學生:在文學課上,我們研究了正賦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對古代文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