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陀
成語(Idiom):等陀(děng tuó)
發音(Pronunciation):děng t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追求名利而忘記本心,迷失自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等陀源自佛教詞語,原指人們追求世俗欲望而忘記修行。在現代漢語中,等陀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原則和道德,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和價值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等陀常用于批評那些為了權力、金錢等個人利益而背離了正道的人。例如在政治、商業、教育等領域,人們常用等陀來形容那些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等陀源自佛教經典《楞嚴經》,其中描述了一個叫等陀尊者的故事。等陀尊者本是一個出家人,但因被世俗的名利所誘惑,放棄了修行,沉迷于財富和享受中。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要警惕追求世俗欲望而忘記自己的本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等陀是一個形容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升職而不擇手段,真是個等陀之人。
2. 那些只顧追求金錢的商人已經變成了等陀。
3. 不要為了利益而成為一個等陀,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等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追逐著一個陀螺(tuó)一樣,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成為了一個等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關于佛教思想和修行的知識,了解人們為何會追求世俗欲望并忘記自己的本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錢,不顧老師的規定,變成了一個等陀。
2. 初中生:她為了考取好的大學而放棄了興趣愛好,變成了一個等陀。
3. 高中生:他為了追求社交媒體上的虛擬名聲,不擇手段地制造謠言,成為了一個等陀。
4. 大學生:他為了找到好工作而不斷學習,但卻忘記了自己的興趣和夢想,變成了一個等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