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宅
基本解釋
◎ 外宅 wàizhái
[external government office] 外衙。在牙城(主將住的內衙的衛城)外,所以稱外宅
居元濟外宅。——《資治通鑒·唐紀》
詳細解釋
(1).城外住宅;別宅。《墨子·迎敵祠》:“敵以北方來……將服必墨,其牲以彘,從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奇 孝 材能,乃佩之王印,號曰將軍,令居外宅,多給金錢,招致賓客。”《新唐書·李愬傳》:“黎明,雪止, 愬 入駐 元濟 外宅, 蔡 吏驚曰:‘城陷矣!’”
(2).指男子養于別宅而與之同居之婦。《水滸傳》第四回:“虧殺了他,就與女兒做媒,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 趙員外 ,養做外宅。”《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楊孔目 入贅在 柳媽媽 家,説:‘我養你母子二人豐衣足食,做箇外宅。’”
成語(Idiom):外宅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zh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屬于自己家庭范圍內的地方或他人的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宅是由“外”和“宅”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外”表示不屬于自己的,而“宅”表示家庭住宅。因此,外宅的基本含義是指不屬于自己家庭范圍內的地方或他人的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宅常用于描述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家,到別人家中或外地居住的情況。也可用來形容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地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宅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家庭觀念。在古代,家庭是人們生活的核心,人們往往以家庭為中心,很少離開自己的家。因此,外宅成為了一個描述離開家庭的情況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宅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在外宅出差,很少回家。
2. 我們一家人去朋友的外宅做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外宅”與“離開家庭”這個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家,到別人的家中或外地居住的情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外宅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家庭和離開家相關的成語,如“室宅”,“離家出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去朋友的外宅玩了一整天。
2. 初中生:他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在外宅出差。
3. 高中生:我計劃大學畢業后去外宅工作,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4. 大學生:我暑假期間選擇在外宅實習,鍛煉自己的能力。
5. 成年人:他決定離開家鄉,到外宅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