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詟
成語(Idiom):畏詟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畏懼、害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畏詟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畏”和“詟”兩個字組成。其中,“畏”表示恐懼、害怕的意思,“詟”表示戰栗、顫抖的意思。合在一起,畏詟形容人非常害怕,心神不寧,戰栗不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畏詟多用于形容人對某種事物或情況感到非常恐懼和害怕,心神不寧的狀態。可以用于描述面對困難、挑戰或危險時的心理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畏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當時,有一位名叫陳平的人,他的聲音非常洪亮,所以被人稱為“陳大嗓子”。有一天,陳平在宮廷中大聲喊話,被一只蜘蛛嚇到,結果他變得非常害怕,聲音也變得顫抖。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畏詟”來形容害怕時的顫抖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畏詟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故事后,心中畏詟不已。
2. 面對那個兇惡的人,他不禁畏詟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詟”字的發音“震”,來幫助記憶。想象自己在面對恐懼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就像被震動一樣,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畏詟”相關的成語,如“畏首畏尾”、“畏影畏聲”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這個詞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蜘蛛時,畏詟地叫了起來。
2. 初中生:面對考試,他畏詟不已,心里非常緊張。
3. 高中生:她對公開演講感到畏詟,但還是鼓起勇氣上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