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
徵引(zhēng yǐn)
發音:zhēng yǐn
基本含義:指通過引用或引證來證明或支持某種觀點或論述。
詳細解釋:徵引是由“徵”和“引”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徵”意為證明、證據,“引”意為引用、引證。徵引的意思是通過引用或引證來證明或支持某種觀點或論述。在學術研究、寫作、辯論等領域中,徵引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用于增加論述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使用場景:徵引常常出現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辯論演講等正式場合中。在寫作中,徵引可以用來引用他人的觀點、研究結果、實證數據等,以支持自己的論點。在辯論中,徵引可以用來引用權威人士的言論、歷史事實、案例等,以增加自己的說服力。
故事起源:《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齊國的國君昭公想要征伐鄰國晉國,但沒有足夠的理由和證據來支持這個決定。于是昭公請教智士公叔文子,文子回答說:“王欲徵伐,必先徵引。”意思是國君如果想要發動戰爭,就必須先找到足夠的證據和理由。從此以后,徵引成為了一種普遍的論證方法。
成語結構:徵引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徵”和動詞賓語“引”組成。其中,“徵”是動詞,意為證明、證據;“引”是動詞賓語,意為引用、引證。
例句:
1. 在寫作論文時,我們應該注意徵引權威的研究成果,以增加自己的論述的可信度。
2. 在辯論中,徵引歷史事實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可以用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可以將“徵引”聯想成“征伐之前必須徵引”,這樣可以幫助記住徵引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如果想更深入地學習徵引的用法和技巧,可以閱讀相關的學術論文、辯論演講或研究報告,了解不同領域中的徵引實例和應用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寫作時要徵引別人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2. 初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徵引了一位專家的研究結果,增加了自己的說服力。
3. 高中生:在寫作科研論文時,徵引前人的實驗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4. 大學生:徵引權威學者的觀點可以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論文質量。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徵引”這個詞語的含義、用法和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