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臨時派遣去做的公務。
(2) (名)差役。到上海出公差。(作賓語)
[構成]
偏正式:公(差
近義詞
反義詞
詳細解釋
◎ 公差 gōngchāi
(1) [public errand]
(2) 官府執行公務的差役
公差兇極了,催人上路,像屠夫趕牛羊一樣。——《孟姜女》
(3) 因公事而出差
春節你們太忙了,我來出個公差。——《人民的勤務員》
(1).臨時派遣去做的公務。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餉》:“小生:請問二位,從那里來,往那里去,奉的甚么公差,去做甚么公干?”
(2).舊時官方的差役。 劉半農 《游香山紀事》詩:“公差捕老農,牽人如牽狗。” 葉圣陶 《皮包》:“薄板門呀的一聲,進來個穿一件灰布軍服的公差。”
機器制造業中,對機械或機器零件的尺寸許可的誤差。 劉賓雁 《在橋梁工地上》:“后來事情鬧到了工程局,局里派人來檢查一次,把方順石規格的公差放寬了四倍--八糎,認為對橋身牢固毫無影響。”
成語(Idiom):公差(gōng chā)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差指公事或公務中的差錯和誤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差是由“公事”和“差錯”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公事表示公務、公共事務,差錯表示錯誤、失誤。公差指在公事或公務中出現的差錯和誤差,包括行政管理、工作任務、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差一詞常用于形容公務中的差錯和誤差,強調在公共事務中要盡量避免錯誤和失誤。可以用于工作場所、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差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特定的故事,它是通過對“公事”和“差錯”這兩個詞的組合而來的,用來形容公務中的差錯和誤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務中犯了一個大公差,導致了一系列問題。
2. 在行政管理中,要嚴格避免公差的發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差理解為公共事務中的差錯,記憶時可以將公差的兩個字形象地聯想到公事和差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公務、行政管理相關的成語,如“公正廉潔”、“公而忘私”等,加深對相關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了我的公差,提醒我要仔細檢查。
2. 中學生(13-18歲):我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犯了一個大公差,讓大家很失望。
3. 大學生(19-22歲):在實習期間,我努力避免公差的發生,以保證工作的質量。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警惕公差的發生,以確保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