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公
基本解釋
傳說古代善劍術的人。事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 袁公 ,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愿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 袁公 則飛上樹變為白猿。” 唐 李白 《結客少年場行》:“少年學劍術,凌轢 白猿公 。”亦作“ 白猿翁 ”。 唐 杜牧 《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授符 黃石老 ,學劍 白猿翁 。”
成語(Idiom):白猿公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yuán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知無畏的人,形容對事物缺乏了解卻自以為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猿公是一個由“白猿”和“公”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白猿”指的是白色的猿猴,象征無知;而“公”則表示男性,泛指人。整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對事物缺乏了解,卻自以為是,表現出一種盲目自信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猿公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以為是、無知而又自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對事物沒有真正了解就妄自評判的人,以及那些固執己見,不聽他人意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猿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相傳,有一只白猿獨自生活在深山中,從來沒有接觸過外界的事物。一天,一位行人路過山林時,看到了這只白猿,便想試試它的聰明才智。于是,行人拿出一塊鏡子放在猿猴面前,白猿看到鏡子里的自己,以為是遇到了另一只白猿,便開始和鏡子里的自己爭斗起來。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白猿公”來形容那些無知而又自信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猿公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白猿”作為形容詞,修飾“公”。整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卻自以為是,真是個典型的白猿公。
2. 這個人總是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建議,真是個白猿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白猿公這個成語:
1. 將白猿和公這兩個詞分開記憶,白猿代表無知,公代表人。聯想白猿公的故事情節,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2. 可以畫一只白色的猿猴和一個人形象,將它們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圖像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白猿公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等,它們都有類似的含義,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從來沒去過動物園,卻說自己對動物非常了解,真是個白猿公。
2. 初中生:那個同學總是妄自尊大,不聽老師和同學的建議,真是個白猿公。
3. 高中生:他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卻自以為是,真是個典型的白猿公。
4. 大學生:那個同學對這門課程沒有基本了解,卻自信滿滿地參與討論,真是個白猿公。
5. 成人:他從來不看新聞,卻對時事評論得頭頭是道,真是個白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