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賚
成語(Idiom):普賚
發音(Pronunciation):pǔ l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人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普賚是由“普”和“賚”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普指普遍、平等,賚指賜予、給予。普賚合在一起,表示人人平等,沒有貴賤之分,無論貧富、年齡、地位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普賚一詞常用于社會公平正義的討論中,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不應該因為身份、地位、財富等因素而產生偏見或歧視。可以用于教育場景,引導學生樹立平等的價值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晉國有個貴族叫賚,他的兒子普在家中居住,被人稱為普賚。后來,這個成語就演變成了普賚,用來表達人人平等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普賚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我們的社會中,應該實現普賚對待,不論貧富差異。
2. 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普賚意識,讓他們懂得人人平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普賚這個成語。可以將普賚分解為“普”和“賚”,想象一個普遍賜予的場景,表示人人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公平正義的知識,了解不同國家和文化對待平等的態度和做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普賚對待同學,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我們學校倡導普賚觀念,不論家庭背景都能平等對待。
3. 高中生:社會應該實現普賚,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