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包
成語(Idiom):裹包
發音(Pronunciation):guǒ b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擔心、憂慮等而心神不寧,不知所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裹包一詞源于古代的包裹行為,比喻內心憂慮、焦慮,思慮紛繁,不得安寧。形容人的心情煩躁,無法平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裹包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困難、壓力或緊急情況時的心理狀態。例如,考試前緊張的學生、遇到突發事件時的工作人員等都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裹包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一年》。當時,齊國的宣公問左師如何治理國家,左師回答說:“國君不可裹包,國家不可裹包。”意思是國君不能因為擔憂而心神不寧,國家也不能因為內憂外患而陷入困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裹包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裹”(guǒ),第二個字是“包”(bāo)。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考試前,他緊張得裹包,一整晚都無法入睡。
2. 面對重要會議,他裹包得連飯都吃不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非常緊張的情況時,心情煩躁,就像是裹在一個包裹里,無法舒展自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了解更多與焦慮、憂慮相關的成語,如憂心如焚、心煩意亂等,可以幫助擴展對裹包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明天要參加的比賽讓我裹包,我一直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表現不好。
2. 初中生:面對高考,他裹包得連晚飯都吃不下。
3. 高中生:即將面臨大學入學考試,她裹包得整夜難眠。
4. 大學生:畢業后的未來讓他裹包,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