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跡
成語(Idiom):肇跡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ào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罪惡或禍患的根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肇跡源自《左傳·哀公十一年》:“狄人伐我,肇我禍。”意為狄人侵犯了我們,成為了我們的禍患。后來演變成指罪惡或禍患的根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起初或根本引起了不好的結果,也可用于指某人的行為導致了不良后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春秋時期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肇跡這個成語的故事發(fā)生在哀公十一年,當時狄人侵犯了我國,給我們帶來了災禍,成為了我們的禍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肇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不負責任的行為肇跡于這次失敗。
2. 這個公司的破產(chǎn)是由于經(jīng)營不善所肇跡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肇”字與“禍”字聯(lián)系起來記憶,因為“肇”和“禍”都有不好的意思,所以“肇跡”就是指罪惡或禍患的根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罪惡或禍患相關的成語,如“禍不單行”、“禍起蕭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調(diào)皮搗蛋肇跡于班級的混亂。
2. 小學生:他的欺負同學的行為肇跡于班級的紛爭。
3. 初中生:她的謠言散播肇跡于學校的惡性競爭。
4. 高中生:他的違規(guī)作弊肇跡于高考的不公平。
5. 大學生:他的貪污腐敗肇跡于政府的腐敗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