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鼻
成語(Idiom):把鼻(bǎ bí)
發音(Pronunciation):bǎ b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暴力或強制手段迫使別人順從自己的意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把鼻成語源自于《左傳·襄公十五年》:“崔杼諫曰:‘齊人有諺曰:‘把鼻之勇。’’”意為用力抓住對方的鼻子,使其無法反抗。引申為用強力或惡勢力來壓制他人,迫使其屈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以強制手段或暴力手段迫使別人屈服、順從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強制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叫崔杼的智者。當時,齊國有一句諺語說:“把鼻之勇”,意為用力抓住對方的鼻子,使其無法反抗。崔杼在一次諫言中引用了這句諺語,以形容當時齊國國君的強勢和專斷。后來,這個成語就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以強制手段迫使別人順從自己的意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把)+ 賓語(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政府總是用把鼻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2. 他利用職權把鼻,以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把鼻”聯想為一個人用力抓住對方的鼻子,使其無法反抗??梢酝ㄟ^想象這個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強制、迫使相關的成語,如“逼人太甚”、“壓迫人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把鼻的方法,迫使小明完成作業。
2. 初中生:政府對違法行為采取了把鼻的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
3. 高中生:這個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把鼻,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4. 大學生:他通過把鼻的手段,迫使對方接受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