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行
成語(Idiom):案行(àn xí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àn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犯罪行為或不法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案行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案指指犯罪案件,行指行為、行動。案行通常用來形容犯罪行為或不法行為,表示違法犯罪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案行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犯罪行為或不法行為的場景,可以用于新聞報道、法律文書、文學作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案行的起源比較難以考證,但案行在古代文獻中已經有所記載,如《左傳·莊公十年》:“是歲也,有行人者,言于莊公曰:‘君之國,其有不善者乎?’莊公曰:‘有之。’‘何不為而去之?’‘吾不能也。’‘何故?’‘吾聞之:古之人有言曰:“案行者,不仁也;以行者,不知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案行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構成簡單明了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起案行震驚了整個社會。
2. 他因為案行被判刑十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案行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手持一份案卷,正在行走的場景,以此來聯想案行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犯罪行為的種類和法律規(guī)定,以增加對案行這個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案行嚴重違反了法律。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案行的故事。
3. 高中生(16-18歲):他因為案行被判刑十年,喪失了自由。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研究案行的原因和防范措施,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