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捺
基本解釋
亦作“ 火捺紋 ”。 廣東 端溪 硯石的一種紋理,稱“火捺紋”。因亦以為品種名。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石語·端石》:“﹝端石﹞凡十餘種,其火捺以紫氣奔而迴礴,又如血暈散開,有若云霧之氣,或小而圓輪若金錢者。” 清 鈕琇 《觚賸·石言》:“峽石礦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
成語(Idiom):火捺
發音(Pronunciation):huǒ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火勢猛烈,迅速蔓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火”指火焰,表示火勢;“捺”指用力按下,表示迅速蔓延。整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火勢猛烈、迅速蔓延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火捺常用于描述火勢迅猛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比喻事物迅速發展、迅速傳播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來形容疾病的蔓延、輿論的傳播、信息的迅速流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火捺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可以從成語的結構推測其含義。火捺的“火”字表示火勢猛烈,“捺”字表示迅速蔓延。這個成語可能源自于火勢迅猛、迅速蔓延的現象,比如山火、火災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捺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火”作為主語,表示火勢的猛烈;“捺”作為動詞,表示迅速蔓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火災火捺般地蔓延,不一會兒就燒毀了整個建筑。
2. 疫情火捺般地蔓延,迅速影響了整個城市。
3. 這個消息火捺一樣地傳遍了整個網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火捺這個成語。想象火焰猛烈燃燒的場景,同時想象火勢迅速蔓延的情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火捺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火有關的成語,比如火眼金睛、火燒眉毛等,可以拓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火捺的山火把整個森林都燒了。
2. 初中生:這個傳言火捺般地傳遍了學校,大家都在議論紛紛。
3. 高中生:這場疫情火捺一樣地蔓延,迅速影響了全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