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訾
基本解釋
譏評非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左太沖 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相譏訾, 思 意不愜。”《宋史·楊昭儉傳》:“ 昭儉 美風儀,善談名理,事 晉 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徇其意。”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而其才藝之美,又足以為譏訾之地,才惡足恃哉!”
成語(Idiom):譏訾(jī zī)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譏諷、嘲笑、挖苦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譏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譏意為譏笑、嘲笑,訾意為挖苦、批評。譏訾的含義是指以諷刺、嘲笑或挖苦他人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或批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譏訾常常用于形容某人用諷刺、嘲笑或挖苦的方式來對待他人。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用尖刻的言辭來諷刺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用嘲笑的語言或行為來嘲諷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譏訾最早出自《左傳·莊公四年》,故事講述了莊公出征時,遇到了一個叫做譏訾的人。當時莊公正在憂慮戰事,但譏訾卻用諷刺的話語來挖苦莊公,這讓莊公非常生氣。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公對譏訾的不滿和憤怒,也成為了譏訾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譏訾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譏和訾都是形容詞,表示不滿、批評、諷刺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譏訾別人的缺點,這讓他的朋友們感到很不舒服。
2. 她用譏訾的語氣來回答問題,讓人感到非常不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譏訾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嘴巴做出諷刺的表情,同時說出譏訾這個詞,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譏訾相關的成語,例如譏笑、譏刺、譏諷等。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譏訾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同學的衣服進行譏訾,讓同學們感到很傷心。
2. 初中生:他經常用譏訾的方式來挖苦同學,讓同學們對他很反感。
3. 高中生:老師用譏訾的語氣批評了他,讓他感到很尷尬。
4. 大學生:他喜歡用譏訾的方式來回應別人的言論,讓人感到很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