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筯
基本解釋
冰柱。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冰筯》:“冬至日大雪,至午雪霽有晴色,因寒所結簷溜皆為冰條。妃子使侍兒敲下二條看玩,帝自晚朝視政回,問妃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笑曰:‘妾所玩者冰筯也。’” 宋 蘇軾 《滿庭芳·佳人》詞:“香靉雕盤,寒生冰筯,畫堂別是風光。” 元 張可久 《梧葉兒·雪中》曲:“瓦甃懸冰筯,天風起玉沙,海樹放銀花。壓擁 藍關 去馬。” 清 沉起鳳 《諧鐸·蟪蛄郡》:“郡主笑曰:‘郡馬尚以為秋耶?’命宮娥捲簾,則冰筯垂簷,雪正在山茶樹上紅也。”
成語(Idiom):冰筯(bīng zhú)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性情冷淡、冷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冰筯的“冰”指冰冷,筯指筷子。成語意為人的性情像冷冰一樣冷漠、冷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對待事物或他人時冷漠、冷淡的態度。可以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淡,或者形容人對待工作、學習等事物時的冷漠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冰筯”最早出現在明代楊繼盛的《宛署雜記》中。故事中,有一位官員在宴會上用冰筯夾菜,被人笑話他不會用筷子,于是他回答說:“我不會用筷子,也不會用冰筯。”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了成語“冰筯”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工作總是冷漠如冰筯。
2. 她的性格冷淡,像冰筯一樣無情。
3. 這個領導對下屬的要求總是冷冷淡淡,像冰筯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冰筯”想象成冷冰一樣的筷子,用來形容人冷淡、冷漠的性格。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冷漠、冷淡相關的成語,如“冷若冰霜”、“冷眼旁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對我提的問題總是冰筯一樣的回答。
2. 初中生(14歲):他的態度冷淡得就像冰筯一樣。
3. 高中生(17歲):他對待學習總是冰筯一樣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