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
基本解釋
1842年( 道光 二十二年)8月, 英國 憑借《南京條約》第二條的規定,強迫 中國 開放 廣州 、 福州 、 廈門 、 寧波 、 上海 五處為通商口岸,因有“五口通商”之稱。 王闿運 《陳夷務疏》:“五口通商,四國遣使,我之文字言語,阸塞虛實,彼今固知之矣。” 毛澤東 《“友誼”,還是侵略?》:“就是在這個條約(《望廈條約》)里, 美國 除了強迫 中國 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強迫中國接受美國人傳教也是一條。”
成語(Idiom):五口通商
發音(Pronunciation):wǔ kǒu tōng s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之間進行貿易和交流,保持通商關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口通商源自中國古代的外交政策,意為國家之間進行貿易和交流,保持通商關系。其中,“五口”指的是五個港口,代表著國家的對外貿易渠道。這個成語強調了國家之間開展貿易的重要性,并且表達了通過貿易促進國家繁榮與發展的理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口通商常用于描述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和外交政策。在商業談判、經濟合作、國際貿易等場景中,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強調雙方保持良好的貿易關系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口通商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商貿活動。在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依賴于五個港口,即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和寧波。這五個港口是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的主要門戶,也是中國古代貿易的重要樞紐。因此,五口通商成為了描述中國古代貿易和外交政策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口通商的結構是“五口+通商”,表示通過五個港口進行貿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五口通商,擴大對外貿易。
2. 五口通商政策的實施,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五個港口代表五個嘴巴,而這五個嘴巴通過貿易來實現通商,從而形成了“五口通商”的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貿易和外交政策,了解古代中國與外國的貿易渠道和方式,以及中國古代的商業繁榮。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國歷史上曾經有五口通商的時期,通過貿易和交流,我們的祖先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
2. 初中生:五口通商是中國古代的外交政策,通過五個港口進行貿易,促進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
3. 高中生:五口通商在中國古代的商貿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代表了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交流的方式和渠道。
4. 大學生:五口通商的實施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通過與其他國家保持貿易關系,可以促進國家的繁榮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