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葬
基本解釋
死在外地,歸葬于故鄉。《禮記·檀弓上》:“ 太公 封於 營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北史·李德林傳》:“年十六,遭父艱,自駕靈輿,反葬故里。”
成語(Idiom):反葬(fǎn zàng)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z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活人送葬,形容人間極度危險、不安全的局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葬一詞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原意是指活人送葬。在古代,活人送葬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在送葬的過程中,可能會遭到盜墓賊的襲擊或者遭遇其他危險。后來,這個詞的含義逐漸引申為形容人間極度危險、不安全的局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葬一詞多用于形容戰亂、社會動蕩等危險的局勢。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環境非常危險,不宜久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斗爭。《左傳·僖公四年》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送葬的過程中遭到了盜墓賊的襲擊,差點喪命。這個故事引申出了“反葬”一詞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反”和“葬”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治安不好,簡直是反葬之地。
2. 在戰亂年代,人們生活在反葬的環境中,無法安居樂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送葬的過程中遭到了危險的情景,以此來記憶“反葬”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成語的同時,可以了解一些與戰爭、社會動蕩相關的歷史事件,加深對成語背后含義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地方真危險,簡直像是反葬之地。
2. 初中生:在戰亂年代,人們生活在反葬的環境中,無法安居樂業。
3. 高中生:這個國家政局動蕩不安,簡直是反葬之地。
4. 大學生:在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每天都像是在反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