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遁跡銷聲
發音(Pronunciation):dùn jì xiāo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遁跡,指隱居,銷聲,指不再發聲。形容人隱藏起來,不再出現或發表言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遁跡銷聲是一個由兩個成語組成的詞語,遁跡表示隱居或躲避,銷聲表示不再發聲或不再發表意見。遁跡銷聲指的是一個人選擇隱居,不再出現在公眾面前,也不再發表意見或發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遁跡銷聲常用于形容某個人在某個事件或爭議中選擇保持沉默,不再參與或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突然消失,不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遁跡銷聲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李斯的人物。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官員,他對秦始皇的統治有著很大影響。然而,當秦始皇去世后,李斯卻選擇了隱居,不再參與政治,并且不再發表言論。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一個人選擇隱居、不再發聲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遁跡銷聲是一個由兩個四字成語組成的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爭議事件中遁跡銷聲,不再對此事發表任何評論。
2. 這位作家突然遁跡銷聲,再也沒有出版新作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遁跡銷聲拆分為兩個成語,遁跡和銷聲,分別記憶它們的含義和發音,并聯想到李斯的故事,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隱居、不再發聲相關的成語,如遁世絕俗、閉口不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做錯事后,選擇遁跡銷聲,不再和同學們爭吵。
2. 初中生:面對校園欺凌,她選擇了遁跡銷聲,不再主動回擊。
3. 高中生:作為班級的代表,他在學校發生爭議時遁跡銷聲,不再代表班級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