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棰
成語(Idiom):榜棰(bǎng chuí)
發音(Pronunciation):bǎng c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執法嚴明,嚴懲不貸,以警示他人或維護社會秩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榜棰是由“榜”和“棰”兩個詞組成的,其中,“榜”指的是官方公告,而“棰”則是指用來打擊、懲罰的刑具。榜棰的基本含義是指執法嚴明,嚴懲不貸,以警示他人或維護社會秩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榜棰常用于描述法律、紀律或規章的嚴明執行,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嚴厲的懲罰或警示行為。可以用于討論社會秩序、法治等話題,或者用于描述某個組織或個人對違規行為的嚴肅處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榜棰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官方會將一些重要的法律、規章或警示公告用榜文的形式公布于眾,以警示他人。而棰則是一種刑具,用來進行打擊、懲罰犯罪分子。由于榜和棰都與執法、懲罰有關,因此將兩個詞合并形成了成語榜棰,用以形容執法嚴明、嚴懲不貸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榜棰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榜”和“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單位對違紀行為一向榜棰嚴明,從不姑息。
2. 在這個社會,只有榜棰嚴明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榜棰”與執法、懲罰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官方公告上寫著“榜”字的同時,手持棍棰的形象,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和法律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刑罰制度和執法方式,以及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對違紀行為要榜棰嚴明,不讓同學們犯錯誤。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嚴厲打擊作弊行為,以榜棰警示其他同學。
3. 高中生(16-18歲):社會對于違法犯罪行為要進行榜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執法機關應該對違法行為進行榜棰,以維護社會的法治。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