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表
成語(Idiom):損益表
發音(Pronunciation):sǔn yì b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損益表是會計學中用于記錄和總結企業經營活動的一種財務報表。它包括了收入、支出、利潤等項目,用于評估企業的盈虧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損益表是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工具之一,用于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通過對損益表的編制和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的盈利能力、經營狀況和財務穩定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損益表主要應用于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決策分析中。它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制定合理的經營策略,以及評估企業的盈虧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損益表這個成語的起源與會計學的發展有關。在古代,商業活動的發展促使了會計學的出現,人們開始需要一種方法來記錄和總結經營活動的結果。損益表作為一種財務報表,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損益表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損”、“益”和“表”。其中,“損”表示損失或虧損,“益”表示收益或盈利,“表”表示一種記錄和總結的工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仔細地分析了公司的損益表,找出了一些潛在的問題。
2. 這個季度的損益表顯示了公司的業績有所改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損益表與會計學聯系起來,想象自己是一位會計師,需要編制損益表來分析和總結企業的經營活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損益表和會計學,可以學習相關的財務管理和會計課程,了解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分析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媽媽是會計師,她每天都要編制損益表。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學校的學生會要負責編制損益表來管理活動的收支情況。
3. 高中生(16-18歲):我對損益表的分析很感興趣,希望將來能學習會計學。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在實習期間,我學會了如何編制和分析損益表,對企業的財務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