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瀆
成語(Idiom):狂瀆(kuáng dú)
發音(Pronunciation):kuáng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放肆妄為,不顧道德和社會規范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狂瀆是由形容詞“狂”和動詞“瀆”組成的成語。狂指瘋狂、狂妄,瀆指褻瀆、不敬。狂瀆的基本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放肆妄為,不顧道德和社會規范,對神圣的東西進行褻瀆和不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狂瀆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對價值觀、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進行不敬的行為。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行為過于放肆,不顧他人感受和社會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狂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司徒》中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做張瀆的人,他在舉行祭祀儀式時,竟然故意將酒灑在地上,褻瀆了神靈。因此,人們用“狂瀆”來形容對神圣事物的不敬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狂瀆了先人的墓地,引起了社會的強烈譴責。
2.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被認為是對傳統藝術的狂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狂瀆這個成語分解為“狂狂狗咬”(kuáng kuáng gǒu yǎo),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瘋狂放肆,與社會道德不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狂瀆相關的成語,如“狂風暴雨”、“狂奔”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豐富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考試中作弊,這種行為狂瀆了學校的規章制度。
2. 初中生:他公然對老師進行辱罵,這種行為是對教育事業的狂瀆。
3. 高中生:他破壞了公共財物,這種行為是對社會秩序的狂瀆。
4. 大學生:他在社交媒體上散布謠言,這種行為是對言論自由的狂瀆。
5. 成年人:他竟然偽造證據,這種行為是對正義的狂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