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撥
基本解釋
良馬名。 唐 岑參 《玉門關蓋將軍歌》:“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四:“ 唐 天寶 中, 大宛 進汗血馬六匹:一曰紅叱撥,二曰紫叱撥,三曰青叱撥,四曰黃叱撥,五曰丁香叱撥,六曰桃花叱撥。” 宋 陸游 《聞蟬思南鄭》詩:“金羈叱撥駒,玉盌蒲萄酒。”《丹鉛總錄·鳥獸·叱撥》引 宋 王明 《群牧故事》:“北方馬以叱撥及青、白、紫純色,緑鬃騮為上。”
成語(Idiom):叱撥(chì bō)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威嚴的口吻或者行動來制止、驅散或調動人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叱撥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叱和撥。叱意為大聲斥責,撥意為推動。叱撥的基本含義是用嚴厲的口吻或行動來制止、驅散或調動人群。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有威嚴、有權威的人以嚴厲的方式來管理、指揮或處理事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叱撥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領導者、教師、父母等有權威的人在管理、指揮或教育過程中的行為。它可以形容領導者以嚴厲的口吻或行動來制止群眾騷動,也可以形容教師用嚴厲的方法來紀律學生,或父母用嚴厲的態度來教育子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叱撥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種版本是關于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叔孫豹。叔孫豹是魯國的宰相,他非常重視紀律和秩序。一天,他發現魯國的百姓們在市場上亂哄哄地鬧事,于是他大聲斥責并用手撥動著人群,使他們安靜下來。從此以后,叔孫豹的這種嚴厲的行為被人們稱為“叱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叱撥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叱”和動詞“撥”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者用嚴厲的口吻叱撥騷動的人群。
2. 教師以叱撥的方式紀律學生,使他們保持安靜。
3. 父母用叱撥的態度來教育孩子,使他們明白規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叱撥這個成語:
1. 將“叱”字想象成一個人大聲斥責的樣子,將“撥”字想象成手推動人群的動作,將這兩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繪出叱撥的場景。
2. 創造一個與叱撥相關的故事,使其更加生動有趣,便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叱撥相關的成語,如叱咤風云、叱詫風云等。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描述管理、指揮、教育等行為的成語,如調兵遣將、指點江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嚴厲的口吻叱撥同學們安靜下來。
2. 初中生:校長以嚴厲的態度叱撥違紀的學生。
3. 高中生:領導者用威嚴的行動叱撥騷亂的人群,恢復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