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炙膚皸足 (zhì fū jūn zú)
發音(Pronunciation):zhì fū jūn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火燒到皮膚,痛苦難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炙膚皸足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用來形容火燒到皮膚,痛苦難忍的情況。比喻痛苦不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身體上的劇痛或極度痛苦的心理狀態。可以用于描述身體上的疼痛,也可以用于形容心理上的痛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四年》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楚國的著名政治家屈原在被貶謫期間,深感孤獨和痛苦,于是寫下了一首《離騷》。其中有一句詩:“心之憂矣,疢如疾首。”疢(chèn)即指痛苦,疾首(jí shǒu)指頭痛。后來,人們將“疢如疾首”中的“疢”改為“皸”(jūn),并將“疾首”改為“足”,形成了現在的成語“炙膚皸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炙膚皸足由四個字組成,分別是“炙”、“膚”、“皸”、“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炙膚皸足的疼痛折磨得無法入睡。
2. 這場比賽對他來說簡直是炙膚皸足的煎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炙膚皸足”與火燒到皮膚的痛苦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自己被火燒到皮膚,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屈原的故事,以及其他與痛苦和煎熬相關的成語,如“痛不欲生”、“煎熬不堪”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摔了一跤,疼得炙膚皸足。
2. 初中生:考試前一天晚上,我學習到很晚,頭痛得炙膚皸足。
3. 高中生: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我每天都要努力學習,痛苦得炙膚皸足。
4. 大學生:畢業論文寫到最后一天,痛苦得炙膚皸足,但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