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綃
基本解釋
薄而潔白的絲綢。 唐 王勃 《七夕賦》:“停翠梭兮卷霜縠,引鴛杼兮割冰綃。” 宋 張孝祥 《雨中花慢》詞:“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教婿覓封》:“淚染冰綃,愁濃緑蟻,為功名難免別離。” 郭沫若 《黃山之歌》:“冰綃點綴銀繡球,清香來自野薔薇。”
成語(Idiom):冰綃(bīng xiāo)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xi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纖細、輕柔、透明的樣子,比喻文筆清麗、詩文華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冰綃是一種薄如蟬翼、輕盈透明的織物,因其纖細、輕柔的特性,常用來形容文筆清麗、詩文華美。使用此成語時,通常形容文章或文字的質地、風格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1. 形容詩文、文章的優美、華麗。
2. 形容女子的美麗、柔美。
3. 形容聲音的悅耳、動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冰綃”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冰綃不知人事冷,輕薄無知即成名。”這里的“冰綃”用來形容詩文的清麗華美。后來,這個比喻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并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的詩文如冰綃般清麗動人。
2. 這篇文章的文字如冰綃般細膩。
3. 她的笑聲如冰綃般悅耳動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冰綃”這個詞聯想為冰雪中織成的細膩、透明的織物,再結合成語的含義,通過形象聯想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學、藝術相關的成語,如“墨守成規”、“如膠似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書法字字都像冰綃一樣美麗。
2. 初中生:這首詩的詞句如冰綃般清新脫俗。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文字流暢如冰綃,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