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徙
成語(Idiom):拔徙(bá liú)
發音(Pronunciation):bá l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強迫離開家鄉或原居地,遷徙他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拔徙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拔指迅速地離開,徙指遷徙,遠離原居地。拔徙常常指因戰亂、災難或政治原因等被迫離開家園,遷徙到其他地方生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拔徙常用于描述歷史上的大規模遷徙或個人被迫離開家園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被迫離開舒適環境,適應新的生活或工作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有句話:“無拔徙于諸侯。”最初是指齊國的公子重耳被迫離開家鄉,到其他諸侯國尋求幫助。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亂的年代,許多人被迫拔徙到其他地方尋求安全。
2. 經濟的發展使得很多農民工不得不拔徙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拔徙”與被迫離開家園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被迫離開家鄉,遷徙到陌生的地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遷徙事件,如長征、南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在戰爭時期被迫拔徙到其他地方。
2. 初中生: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機會,許多家庭選擇拔徙到大城市。
3. 高中生:歷史上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為了抵抗侵略而拔徙的偉大壯舉。
4.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而拔徙到不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