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逋逃之藪(bū táo zhī sōu)
發音(Pronunciation):bū táo zhī s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亡者藏匿的地方或逃亡者聚集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逋逃之藪是指逃避追捕的人所藏身之地,也可以指逃亡者聚集的地方。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逃亡者隱蔽的地方或者逃亡者的聚集地,具有貶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逋逃之藪常用于描述逃亡者的藏身之地,或者形容某個地方成為逃亡者的聚集地。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治安狀況不好,逃亡者頻繁出沒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群體或組織在逃避法律追捕時所聚集的地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逋逃之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因被叔虞所害,只得逃亡于薛國。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重耳在薛國的山林中建立了一個秘密基地,成為他的藏身之地。后來,重耳成功重回晉國,成為晉國的君主。逋逃之藪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逋逃之藪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逋(bū)、逃(táo)、藪(sō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曾經是逋逃之藪,現在已經被警方清除了。
2. 在那個年代,逋逃之藪是逃亡者們的唯一避難所。
3. 這個城市的某個角落已經成為了逋逃之藪,犯罪分子經常在那里藏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逃亡者在藪中隱藏,躲避追捕的場景,將這個場景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了解晉國重耳的逃亡經歷和他最終成功重回晉國的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逃亡者在逋逃之藪中躲避追捕。
2.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某個地方成為了犯罪分子的逋逃之藪。
3. 高中生:在那個年代,逋逃之藪是逃亡者們唯一的避難所。
4. 大學生:這個地區的山林曾經是逋逃之藪,現在已經被政府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