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形
成語(Idiom):受形
發音(Pronunciation):shòu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呈現出相應的形態或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受形”指的是事物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呈現出相應的形態或狀態。它強調了事物的變化與外界條件的密切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可用于討論自然界的變化、人的性格或態度的變化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受形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原文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這句話的意思是:萬物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絕對的存在。只有從相對的角度來看,才能看到事物的存在。這句話表達了莊子的哲學思想,也啟發了人們對事物變化的思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態度受形,時而熱情,時而冷淡。
2. 這種植物的外形受到氣候的影響而變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受外形”的意思,即事物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形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了解他對于事物變化的獨特見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的花受到陽光的照射,葉子變得更綠了。
2. 初中生:春天的氣溫升高,冰雪逐漸融化,河水受形,變得更寬更深。
3. 高中生:人的思想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