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畫虎刻鵠(huà hǔ kè hú)
發音(Pronunciation):huà hǔ kè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學習或創作中追求完美,追求高標準,但有時會過于苛求,過分追求細節,不切實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畫虎刻鵠是一個由兩個動物形象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虎和鵠(古代稱雄鷹為鵠)。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畫虎是要畫得像虎一樣,刻鵠是要刻得像鵠一樣,形容要求太高,事情做得過于細致,有時過分苛求,不切實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學習或創作中追求完美,但過于苛求,過分追求細節,不切實際的情況。可以在教育、工作、藝術等領域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楚國有一位名叫張儀的軍事家,他在軍事策劃和謀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有一次,張儀在楚國的國君面前獻上一幅畫,畫中有一只虎和一只鵠。國君看完后,大加贊賞,稱贊畫中的虎畫得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但是,他卻對畫中的鵠提出了批評,認為畫中的鵠不夠逼真。張儀聽后很氣憤,遂在畫中的鵠上刻下了一些紋路,使得鵠的形象更加逼真。這個故事中的畫虎刻鵠成語,就是源自于這個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畫虎刻鵠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兩個動詞和兩個名詞組成,形象地描述了追求完美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作上總是畫虎刻鵠,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細節上,但卻忽略了整體的結構。
2. 這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很高,總是畫虎刻鵠地追求完美,但有時過于苛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記憶技巧記憶這個成語:
1. 聯想記憶:將畫虎刻鵠的形象與高要求的學習或創作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畫虎時刻鵠,追求完美的場景。
2. 創造故事:根據成語的故事起源,創造一個自己的故事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自己是一個畫家,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畫虎刻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畫虎刻鵠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例如“畫餅充饑”、“刻舟求劍”等,可以幫助拓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做作業時總是畫虎刻鵠,每個字都寫得非常認真。
2. 初中生:這個同學在學習上總是畫虎刻鵠,每個問題都要追求最完美的答案。
3. 高中生:他對自己的藝術創作要求很高,總是畫虎刻鵠,追求細節的完美。
4. 大學生:在寫論文時,她總是畫虎刻鵠,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細節上,但卻不夠注重整體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