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
基本解釋
[釋義]
(形)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細心。聯綿式。他很~。(作謂語)
近義詞
粗心、大意、大略、疏忽、大概、敷衍、潦草、輕率、草率、紕漏、怠忽、忽略、忽視、隨便、茍且、搪塞、支吾、塞責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草率; 敷衍; 疏忽大意; 不細心) careless; casual; perfunctory
詳細解釋
◎ 馬虎 mǎhu
[careless;negligent;skimping;sloppy] 漫不經心;不介意;疏忽;輕率
這人太馬虎
(1).草率,疏忽大意。 葉圣陶 《潘先生在難中》:“ 顧局長 的脾氣就是一點不肯馬虎。” 秦牧 《藝海拾貝·廣州城徽》:“雖然藝術是一個整體,不容對某一部分馬虎從事,但這點道理卻是和‘突出重點’的道理辯證地統一起來的。” 楊朔 《萬古青春》:“沒有聯絡員,耳目眼睛都沒有了,你別馬虎大意。”
(2).勉強;將就。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一章:“此人跑過大城市,識得幾個字,馬虎念得一段報紙,被看作有學問的人。” 草明 《乘風破浪》四:“唉,算了吧,這一回馬虎點算了。”
成語(Idiom):馬虎
發音(Pronunciation):mǎ 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做事不認真,粗心大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虎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中,意為馬匹疏忽大意。后來引申為人做事不細心、不認真的狀態。馬虎可以用來形容做事潦草、粗心大意,不注重細節和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虎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或警告別人不要粗心大意,或者用于自我警醒,提醒自己要做事認真仔細。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避免馬虎的態度,要對待每一件事情都細致入微,確保質量和效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虎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傳有一位官員馬虎,他在處理公務時總是馬馬虎虎,不細心核實,結果導致了許多錯誤和問題。這個故事成為了人們用來警示粗心大意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太馬虎了,老是出錯。
2. 在學習中,不能馬虎大意,要認真復習。
3. 老師提醒我們不要馬虎,要仔細檢查作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成語“馬虎”。想象一個人騎在馬上,卻沒有牽住韁繩,馬匹四處亂跑,象征著粗心大意的狀態。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基本含義外,馬虎還有一層含義,即形容人不僅粗心大意,而且容易忽略重要的細節。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應該重視細節,避免馬虎的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和馬虎的同學一起做作業,他總是把題目弄錯。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不能馬虎大意,要仔細檢查試卷,避免丟分。
3. 高中生:我之前因為馬虎,錯過了一道重要的考試題,結果影響了成績。
4. 大學生:在實驗室里,我們必須要認真細致,不能馬虎大意,以免發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