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韉
基本解釋
亦作“ 馬韀 ”。亦作“ 馬帴 ”。墊在馬鞍子下面的東西。《晉書·張方傳》:“於是軍人便亂入宮閤,爭割流蘇武帳而為馬帴。”《隋書·云定興傳》:“ 述 ( 宇文述 )素好著奇服,炫耀時人, 定興 為製馬韀,於后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衣冠服用》:“ 蘇秦 先貴, 張儀 來謁,坐於馬韉而食之。” 清 錢謙益 《哭稼軒一百十韻》:“改葬新班劒,輿尸故馬韉。”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三四章:“馬韉是馬鞍子下面緊貼馬背的那張皮子。”
成語(Idiom):馬韉(mǎ jiān)
發音(Pronunciation):mǎ j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韉是指馬鞍上的墊子,用來保護馬背和給騎馬者提供舒適的座椅。成語“馬韉”比喻人的意志堅定,決心堅決,不容易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不退縮,堅定信念,努力奮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故事中的賈寶玉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人物,但他也有堅定的一面。在小說中,有一段描寫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對話,林黛玉說:“你坐在馬韉上,我坐在馬韉上,馬韉是堅硬的,坐了有什么害處?”這段對話形象地表達了賈寶玉的堅定決心和不退縮的精神,也成為了“馬韉”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坐在馬韉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堅持了多年,真是個坐在馬韉上的人。
2. 面對挑戰,我們要像坐在馬韉上一樣,堅定不移地迎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韉”與坐在馬韉上的形象聯系起來,形象地表達堅定的意志和決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相關成語,如“坐懷不亂”、“坐井觀天”等,以拓寬詞匯的應用范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坐在馬韉上的人一樣,勇敢地面對考試。
2. 初中生:在學習上,我們要坐在馬韉上,不斷努力,追求進步。
3. 高中生:面對升學壓力,我們要坐在馬韉上,堅定信心,不畏困難。
4. 大學生:創業路上,要像坐在馬韉上的人一樣,堅定決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