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炙
成語(Idiom):暴炙(bào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bào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肉食烤熟后,表面焦黑,內部仍然生的狀態。引申為表面上看起來很完美,實際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或隱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暴炙一詞最初用來形容烤肉,暴指火烤,炙指炙烤。暴炙的肉在外觀上看起來很美味,但內部卻還未熟透。在引申意義上,暴炙指的是外表看起來完美,實際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或隱患。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表面現象與真實情況之間的差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外表華麗但內在質量不過關的產品、虛有其表的人、表面上看似完美但實際存在問題的計劃或方案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暴炙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稱帝,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命令宮廷廚師烤肉,要求肉外焦而內生,以顯示他的奢侈生活。后來,人們將這種烤肉的狀態用來比喻表面華麗而內在不足的事物,形成了成語“暴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暴炙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形容詞“暴”和動詞“炙”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產品外包裝精美,但質量暴炙,不值得購買。
2. 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很有能力,但實際上只是個暴炙之輩。
3. 這個計劃看起來很完美,但實際上存在著暴炙的風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暴炙的形象與表面美麗但內在不足的事物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塊外表看起來烤得很美味的肉,但切開后發現內部仍然是生的,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暴炙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形容詞的成語,如“虛偽”、“假裝”等,來擴展對形容詞描述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但實際上是個暴炙之輩。
2. 初中生:這個手機廣告宣傳得很好,但實際上質量暴炙,不值得購買。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宣傳活動看起來很正式,但實際上存在著暴炙的風險,需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