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仞
基本解釋
六十三尺。一說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極高或極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孔 傳:“八尺曰仞?!?陸德明 釋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趙岐 注:“軔,八尺也?!?唐 黃滔 《景陽井賦》:“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宋 葉適 《何倫秀才親喪不能舉》詩:“何當深九仞,更與崇四尺?!?郭沫若 《謝陳代新》:“說了一句外行話,敵對者會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成語(Idiom):九仞(jiǔ rèn)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r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高大、雄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仞是指九重仞,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相當于一丈,也就是約3米。九仞表示高大、雄偉的意思,多用來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大壯麗的景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仞常用于描述山峰、樓閣、墻壁等高大的事物,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材高大雄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轄》中的一首詩中,詩中描述了一座高聳的山峰,形容其高大雄偉。后來,九仞逐漸成為用來形容高大事物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仞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九”和“仞”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山峰巍峨,高聳入云,真是九仞之峰。
2. 這座古建筑宏偉壯麗,堪稱九仞之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九仞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高聳入云的山峰,高度達到九重仞,形成九仞之峰的景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高大、雄偉相關的成語,如“巍峨”、“壯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山上有一座九仞高的塔。
2. 初中生:這座城墻是九仞之墻,非常堅固。
3. 高中生:他的身材高大雄偉,堪稱九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