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童
基本解釋
(1).山村兒童。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惠寺碑》:“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歸;野老紆花,向清溪而不返。” 唐 李白 《答從弟幼成》詩:“山童薦珍果,野老開芳尊。” 元 虞集 《后續(xù)詠貧士》詩之一:“山童衣百鶉,喚之愧匆匆。”
(2).僧道或隱士的侍者。 唐 孫逖 《奉和崔司馬游云門寺》:“覺路山童引,經行谷鳥隨。” 宋 陳達叟 《<本心齋食譜>敘》:“客從方外來,竟日清言,各有饑色,喚山童供蔬饌,客嘗之,謂無人間煙火氣。” 元 袁桷 《題巨然<楓林雅集圖>》詩:“山童注新泉,支鼎拾薪籜。” 清 厲鶚 《徵招·為蔣丈雪樵賦》詞:“酒熟倒葫蘆,有山童相待。”
(3).謂山無草木。參見“ 山童石爛 ”。
成語(Idiom):山童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ān t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山中的孩子,比喻不諳世事的人或幼稚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山童是由“山”和“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山指的是山中,童指的是孩子。山童比喻不諳世事的人或幼稚的人,形容其對社會和人情世故的認知程度較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山童一詞多用于形容某人對某個領域或某個事物的了解程度不深,或者形容某人幼稚天真,缺乏經驗和成熟度。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例如描述一個對世界觀和社會規(guī)則不太了解的年輕人,或者形容某人在某個領域的知識水平較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山童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山童在城市中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由此展現了他的幼稚和不諳世事的特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山童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都有明確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年紀輕,但是并不是個山童,他對社會的了解比你想象的要多。
2. 這個項目對他來說太復雜了,他還是個山童,完全不懂如何去處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山中的孩子形象化,想象一個幼稚天真的小孩子在山中玩耍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幼稚、不諳世事相關的成語,例如“稚子之心”、“幼稚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已經上高年級了,但是還是個山童,對很多事情都不了解。
2. 初中生:他在班級中總是表現得很幼稚,真是個山童。
3. 高中生:她雖然已經是高中生了,但是在社交方面還是有些山童的感覺。
4. 大學生:他在大學里還是個山童,對社會和職業(yè)規(guī)劃一無所知。
5. 成人:他已經工作多年了,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個山童,需要繼續(xù)學習和成長。